(內涵本人研究貨幣、經濟、金融約十年的心得,資訊量大,推薦在午後悠閒、夜深人靜或沐浴更衣後,聽著音樂,帶著輕鬆的心情閱讀。)
從前從前…宇宙有一種通用貨幣叫做「愛。」
當你出生的時候,就會開始大量收到這種貨幣。
愛是由上帝發行的,每個人都有,可以用來交換任何你想要、包括物質與精神面的事物。
而且愛會自動增值,越用越多,幾乎全宇宙的人都非常喜愛這種貨幣。
可是,只有少數的星球並不太擅長使用它,一個叫做「地球」的人類社會,就是其中一個不太擅長使用「愛」的文明。
因為他們更崇尚另一種貨幣,叫做「金錢。」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風土民情呢?這就要說一段發人省思的故事了。
故事是這樣的:
在地球早期還沒有金錢的時候,人們也都是互相幫助,愛人如己,豐衣足食。
社會中慢慢誕生了一些特別的群體,他們天生比較聰明或者具備超越常人的體格,這些優勢讓他們處理生活大小事更有效率,於是很自然的累積了比別人更多的智慧跟物資。
這些優勢族群漸漸累積了不少資源,也享受到擁有大量資源的好處,其中有些人出於某些理由,並不非常願意與社會大眾共享自己擁有的豐盛。
他們有些人想著:「這都是我努力換來的,為什麼要與別人分享?」也有些人感覺,他們的付出與貢獻,似乎讓眾人養成依賴,而自己越來越累。
類似這樣的現象開始變多了,優勢的族群不得不找出辦法,試著讓資源的交換變成平等的,或者可以明確計算的。
他們左思右想,需要找到一個交易的媒介,而這個媒介會是什麼呢?
這個交易媒介必須要具備一些屬性,比如:
一、媒介本身就要有價值、具備稀缺性、保值性、可長期儲備。
二、能方便加工分割、方便大量攜帶。
這就是「貨幣」最早的雛形了。
這些優勢族群共同檢視了資源,他們發現,貴金屬類的物質很符合這些條件,而黃金又是其中相對稀缺也最好加工處理的素材。
其餘的包括其他貴金屬,銀、銅、寶石、水晶、礦物類的。
不過大部分的貴金屬因為不方便加工、產量太多或太少,所以成為次級的媒介。
這樣,大家對於該用什麼來交易,都有基本共識了。
就這樣,他們開始合作,大量製造金幣、銀幣這類的東西,用來取代以物易物或其他交易媒介。
隨著發展,慢慢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一般人也可以隨意自己製造這些東西,住在礦區的人們開始暴富,而遠離礦區的人則變成貧窮的。
眾人為了在這波貨幣浪潮中取得優勢,大量遷徙到礦區,於是掏金熱潮就產生了。
這讓社會動亂了一段時間,人人都為這個現象困擾。
優勢族群也深受其擾,於是他們又聚集在一起想出其他方法。
其中一人說:「我們必須要能夠管控貴金屬的開採與流通,而且必須平衡的使所有人受益。」
另一人問:「那要怎麼做呢?」
他們商討後得出了這個共識:
一、推舉具有公信力的人們組成特別管理單位,負責監督貴金屬的管理、開採、發行。
二、所有獲得的貴金屬都納入這個單位,並依照貴金屬的數量發行代幣取代貴金屬。
三、也就是說,管理單位庫存多少貴金屬,才能生產對應面額的代幣,代幣取代貴金屬在市場上流通。
四、管理單位應將貴金屬與代幣的價值總額公開報告,才不致造成代幣貶值的問題。
五、人民能透過管理單位,將代幣換成等值的貴金屬,或將貴金屬換成代幣,並收取少量工本費。
六、除了這個特別單位,其他人不能私下生產代幣,沒有單位標籤的代幣都沒有價值。
這就是「政府」、「銀行」、「交易所」、「法律」跟「法幣」的基本雛形了。
這樣一來,社會授權少數人集中管理貴金屬,並使用法幣作為交易媒介,換得的是和平的時代。
人們不再瘋狂的去掏金,而是用有價值的物品賣給銀行換得法幣,再用法幣去交換其他資源。
不過,這之中有些問題產生了,在龐大的利益面前,要維持公信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畢竟,實際上到底開採了多少貴金屬,誰知道呢?
謊報貴金屬的庫存,就能私下印製更多的法幣,這代表,合法經營銀行的人們,幾乎等於有能力無限製造法幣,不要讓人民發現就好了。
如果有誰太有正義感,無法用利益收買,反正收取報酬使人蒸發的職業大人有在。
這個心思開始流傳,許多富有的人們也想爭取人民的信任而成為政府,或開設自己的私人銀行,這簡直是穩賺不賠的產業。
這就是「朝代/國號」、「地方勢力/黨派(執政黨與在野黨)」的基本雛型了。
從此開始,這個星球進入貨幣戰爭的時代。
直到現在,這場為了統治貨幣的戰爭還在打。
後來有個奇葩的詩人,姑且叫他「倉頡」吧。
他看見人們為了黃金大動干戈,於是取「金+戈+戈」(兩個戈代表雙方人馬)發明了文字:「錢。」
後人就用「錢」來影射「黃金的戰爭」,而這個字也漸漸取代了「貨幣。」
(故事完)
「嘿!等等,」聽完故事的小孩問說:「那愛呢?」
大人闔上書,隨意打發的說:「先別管那麼多,早點睡吧,我明天還要上班呢,不然哪來的生活費,你以為這個家怎麼養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