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獻給那些還未找到生命的意義,或對死亡還抱持未知恐懼的人。
我摘要並彙整了某些通靈書籍中,對死亡過程或轉世意圖有清楚描述的關鍵對話。
這些對話來自於還在世的人,正在深度催眠的狀態。
催眠師讓受催眠者的精神回溯到在靈界時的生活,或是死亡的過程,並描述自身的經歷。
內容或許會使你解開死亡之謎,或者找到此生轉世的目的,記起自己是誰。
而我的意圖是:破除地球人類對於死亡文化的迷思與臆測,消除困惑、恐懼與嚴重的誤解。
看完本文,會知曉:對於死亡的面貌不明白而產生許多負面情緒,是完全沒必要的。
如果看了本文的整理,讓你內在有大量的共鳴,請仔細感受那份感覺,記憶正在回來。
如果想更深入了解靈界的世界與死亡的過程,可以購買書本來閱讀,我有記載出處。
關於經歷死亡
案例一:「天阿!我不會真的死了吧?我死了嗎?我的意思是,我的身體是死了 — — 我看得到它在下面,而我正漂浮著……我可以往下看,看見自己的身體平穩地躺在醫院的床上,周圍的人都以為我死了,但我並沒有死,我想大喊『嘿!我並沒有真的死了!』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護士們正把褥單蓋過我的頭,所有我認識的人都在哭。理論上我應該死了,但我還活著啊!太奇怪了,我竟然還活著!」
「恩…我繼續升到更高的地方……還是漂浮著…回頭看我的身軀,好像在看一場電影。醫生正在安慰我的妻女。我太太在哭泣,我試著與她的心靈溝通,告訴她我一切都好,但是悲傷佔滿她的心……我進不去。我要她了解,我不再痛苦了,我現在是自由之身,不再需要身體了,我會等她來。我要她知道…但她卻聽不進我說的…。」摘自《靈魂的旅程》p.18
案例二:「我感覺很輕、我是光!噢!我的身體、那個老東西?它就在下面。我並不知道我看起來那麼糟,我有好多皺紋,好乾癟。那個身體已經不能用了。我現在感覺很好,我真開心我現在在這裡。我感覺自己很有智慧……我感覺平靜,我不需要任何東西。我不想再被身體束縛了。我想要成長和學習。」摘自《生死之間》P.18
案例三:「恩…在身體裡的時候,感覺很沈重。它會拉扯我,就是會感到不舒服。但死亡時,就好像重量消失了。很放鬆。人們把所有問題都帶在身上,就像背著重擔,這一切讓他們負荷沈重。當死亡時,這些重擔就像被拋到了窗外,這樣感覺很棒。死亡只是個過渡。死亡時,只是上升,然後離開身體,到光裡 — — 完美的一切。」摘自《生死之間》P.21
案例四:「死亡沒那麼糟。那是我經驗過最容易的事。它就像是所有混亂和疑惑的終點。」摘自《生死之間》P.24
案例五:「死亡並不痛,除非有痛的需要。除非你希望,不然通常不會痛。如果你覺得需要透過痛來教導自己課題的話,它可以非常痛。不過,我們一直都能將自己和痛苦分開。每個人都可以在痛的時候,讓靈魂跟身體分離。」摘自《生死之間》P.29
案例六:「人們不該害怕死亡。死亡就跟呼吸一樣,沒什麼好怕的。它很自然而且沒有痛苦,就像眨眼一樣,差不多就像那樣。這一刻你還在身體裡、下一刻你就在另一個存在層面了。所有痛苦都是來自於身體,然而在靈魂層面是沒有痛苦的。你的記憶完好,你的感覺沒變,就好像人生仍舊繼續一樣。有時候要久一點才會注意到自己不再跟身體有連結。通常是會馬上發現,因為覺知更廣了。」摘自《生死之間》P.32
案例七:「在死亡的那一刻,我感覺到非常大的解脫,然後快速脫身,像一道光芒似的射出。我曉得路,我不需要見任何人 — — 我很匆忙的。經過多次輪迴,我很熟悉這個過程,我知道我要去哪裡。」《靈魂的旅程》p.61
關於靈魂生活
案例一:「每一世結束後,我都會來到一個像是聖殿的地方靜靜思考。回顧我上一個身體留下來和內化的東西,以及哪些應該丟棄。我目前正在儲存勇氣,並且丟棄無法信守承諾的行為。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整理思緒的地方,我決定儲存的特質會成為我性格的一部份,其他的就丟到一邊去。」摘自《靈魂的命運》p.133
案例二:「靈界是…如此的溫暖與舒服。離開地球令我欣慰,我只想一直待在這裡,沒有緊張局勢,沒有煩惱,只有舒服的感覺。我正漂浮著…多美麗啊!」《靈魂的旅程》p.45
案例三:「這是治療的場域,我被推進去,看到一束明亮溫暖的光芒,以一種水流的方式接近我,在我身邊旋轉,然後溫和地撫摸我的靈魂。之後,它像火一樣被我吸收,我沐浴其中,受過的傷害得以洗滌乾淨。我的本質被洗滌了。去過地球後,此處幫我復原,再度恢復完整的我。」《靈魂的旅程》p.74
案例四:「我來到一個療癒休息的場所。這裡的場景經過精心設計,每一世都不同。因為我剛結束的那一世充滿了恐懼、冷漠和絕望,所以這裡的每樣東西都非常明亮,以便減輕我的悲傷。在我身旁甚至還有舒服的爐火,讓我有溫暖和愉快的感覺。」摘自《靈魂的命運》p.116
案例五:「我休息養生的地方全是用水晶做的,因為它能幫助我結合所有的意念,水晶牆壁上有七彩的石頭反射光線,幾何圖案的角錐發出晃動交錯的光束,讓我思緒清晰起來。」摘自《靈魂的命運》p.134
案例六:「在靈界,我們可以創造任何東西,以便喚起我們在地球喜歡的地方和事物。這類物質界的模擬幾乎以假亂真,很多人甚至覺得一模一樣。我很喜歡柳橙,我可以在這裡製作柳橙,甚至做得出果皮的海綿層和甜味,不過,還是跟我在地球咬的口感不同,所以我才會那麼喜歡去投胎。」摘自《靈魂的命運》p.171
案例七:「我們可以住在熟悉的房子裡 — — 跟在人世時類似的房子。我們可以顯化出任何想要的事物。所以如果想要裝飾藝術時期的傢俱、想要藤製傢俱、想要路易十四的風格,不論想要怎樣的風格,都能擁有。有些靈魂還是很地球化的。」摘自《生死之間》P.128
案例八:「這裡有花園和所有美麗山巒、海洋、河流、湖和瀑布的原型。有小別墅在山坡上。享受跟家人相處的時光。」摘自《生死之間》P.130
案例九:「這裡有一個圖書館,研讀自己的輪迴書可以讓我進入自己的前世,從中辨識錯誤以及可以改進的地方。並體驗驗其他人生可能的選項,讓我思考之後的來世可以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也可以瀏覽未來可能的選擇,不過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靈魂的命運》p.208
案例十:「我在看書,輪迴書。它們就像繪本 — — 厚白的邊,兩、三吋厚,相當大本。沒有文字,全是會動的圖片,而且是多次元空間的。會移動、會變幻、從水晶的中心、隨著光芒而改變,是活生生的。書剛被打開的時候總是失焦,然後我們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水晶就會由暗轉明,排列組合,接著可以看見我們的前世和其他變數。我的前世缺乏自我紀律 — — 這是我心裡所想的,我看到自己年紀輕輕便死了,在和愛人的爭吵中,生命一無是處的結束了。我們也可以看到來世的幾種可能性,幾個小片段…以人生課題的形式。輪迴書著重的是我們過去的行為。我與朋友互相幫忙,重新檢討這次輪迴犯的錯,討論自己抉擇的價值。」《靈魂的命運》p.121
關於輪迴意圖與人世經驗分享
案例一:「這裡非常平靜,可是我會回去地球。我必須克服恐懼。恐懼是自己造成的,它讓人癱瘓。通常所發生的最糟的事都不會像人們想的那麼不好。恐懼是人類心理的怪獸,它只會影響地球上的人,影響肉體的心智,但靈魂並不會被影響。」「思想是能量,它有創造力,會使事情發生。要看出一個人的恐懼是如何愚蠢和不重要非常容易,你會想:『他們怎麼會怕那個東西呢?』然而,當那是你的恐懼時,它是如此強烈、真實,它就是會將你吞沒。要避開恐懼與保持客觀並不是那麼容易。我必須要學習忍受並繼續活著,克服這世上的一切,這樣才能進入完美的永恆生命。」摘自《生死之間》P.23
案例二:「雖然身為男性對我來說比較自然,但我這次選擇女性。我要藉此機會以不同的性別再試一次。」摘自《靈魂的旅程》P.88
案例三:「由於我的性格激烈,許多世以來一直都有怒氣方面的問題。我要學習該如何藉由放鬆身體與腦袋來控制自己。這類控制很難,這毛病花了我好幾世紀的輪迴,如今我在紀律方面好多了,現在已經慢慢改善了。」摘自《靈魂的命運》P.218
案例四:「很多人選擇比較劇烈的人生來加速學習的過程。沒有人希望花更多時間在肉體裡,因為這不是真正的存在狀態,所以能加速學習的過程,讓人不用再轉生的課題,就是最珍貴或被尋求的經驗。一個人的眼光要超越經驗本身,才能了解為何當初要選擇這樣的體驗。」摘自《生死之間》P.172
案例五:「這一世我選擇殘廢,我不想要太多的行動能力,以便集中我的智力發展。你看,不能走路使我讀得更多。我發展我的心靈、並傾聽我的心靈。因為不會分心,我學會溝通和寫作技巧。我一直都在床上,為了駕馭受傷的身體,我開始比較能去控制疼痛。我想出來控制疼痛的技巧,後來運用在讀書的專注力上。我成了一個會傾聽和思考的人。我理解到身心合一在學習人生課題的重要性,並且天天受益。」摘自《靈魂的旅程》P.278
案例六:「輪迴的目的是為了要學習更多,不斷學更多東西。因為你不可能在一次簡單的人世就把一切通通學會。重生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改正從前犯的錯,而是去增加學習和體驗。你必須活過很多世,才能完全明瞭你給自己指定的課題。你活在自己創造的生活裡。」「一個人透過體驗不完美來學習什麼是完美,所以學習不完美和學習完美同樣重要。就像要體會過失去,才會懂什麼叫做獲得。」摘自《生死之間》P.172
案例七:「回到地球並住在身體裡並不是必須,但如果說是最適當的…沒錯,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並沒有規定一定要投生為人、轉世到肉體裡。又有誰能夠說他可能永遠選擇不輪迴呢?我可以選擇留在這裡學習或是回去地球、我可能會回去,我想我己經準備好面對挑戰了。就算我認為地球那裡沒有什麼可以學得了,每次我都還是會學到些東西,我有還沒克服的課題。」摘自《生死之間》P.70
案例八:「有時靈魂自願經歷某些劇烈的事件。因為那樣的體驗,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原本要好幾世才能處理的業。這不是因為他們曾做過什麼事而受到的懲罰,只是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要用壓縮的方式一次解決很多業。」摘自《生死之間》P.273
案例九:「雖然在靈界可以獲得很多知識,但是到地球轉世還是有很大的必要。因為這就像讀了一本書,知識在你的心裡,可是如果還沒有用上這個知識,那就沒有價值。雖然在地球學習課題的方式是很辛苦,但效果比較持久。如果能透過所有經歷的奮鬥學到一課,那這個經驗和領悟就一直會是你的。」摘自《生死之間》P.77
案例十:「有些靈魂為了個別理由,比別的靈魂擁有較多的人世經驗。這是為什麼會有『年輕或老靈魂的說法』。有些靈魂對人世的經驗來說是年輕的。而我發現我喜歡以實體、有形的方式幫助自己和別人,因此我有一再回到地球的傾向。」摘自《生死之間》P.76
案例十一:「在靈界的生活容易得多,可是學到的不比在地球。因為地球的日常經驗能夠教導更多智慧。我會學會如何應付那些有惡習和問題的人。如果看待事情的觀點不正確,可能需要回到人間、透過地球的實際經歷,會學到我需要看待事物的觀點。」摘自《生死之間》P.93
案例十二:「在地球的經歷,不論是好壞,重要的是你的態度、你接受的方式。你如何處理挫折?如何接受失敗?如何面對種種問題與情況?你知道的,你的人生處境,這一切都是你是誰和你是什麼的總和。而自我欺騙是很嚴重的事。人們不誠實且不面對事情、為所做的事找藉口、合理化和扭曲自己的行為,直到失去了所有真相。」摘自《生死之間》P.68
案例十三:「我屬於改造員,在地球從事修復工作。我們是清潔隊,讓人類的身體變好。有些地球人的能量有灰斑,造成自己停滯不前。他們總是一世又一世重蹈覆轍。我的工作就是去輪迴,找出這些人來,然後移除那些堵塞物,他們就能更覺知、做出比較好的決定,進而建立自信和自我價值。我們喜歡在物質界進修。」摘自《靈魂的命運》P.139
案例十四:「安排好回地球的計畫時,我同意不去記得前世。以空白的狀態學習,比起因為過去行為而事先知道將發生什麼事來的好。如果先曉得前世,很多人或許會太注意以前的事,而不是以新方法解決同樣的問題。必要時,我們從夢境獲得浮光掠影,內心會曉得該往那個方向走。」摘自《靈魂的旅程》P.90
案例十五:「地球被認為是艱難的星球,人與人關係親密、卻又彼此折磨,競爭的同時也得合作。這就是我看到的 — — 人類既自我中心又脆弱,他們可以使自己性格兇狠,又能變得非常仁慈。地球上有軟弱和勇敢的行為。人類的價值觀裡總有你爭我奪的拉鋸戰。這種多樣性很適合我的靈魂。我必須克服形體的不舒適 — — 甚至痛苦,有些則是精神上的。如果我們在嚴峻的世界表現良好的話,就會獲得榮譽。我們被那些很少轉世的靈魂稱為冒險家。」摘自《靈魂的旅程》P.196
案例十六:「地球除了鬥爭和殘酷,也有熱情和勇氣。我喜歡在危機狀況下工作,在失序中理出秩序,我們都曉得地球是高難度學校。」摘自《靈魂的旅程》P.196
案例十七:「投胎是一種重要的工具,是的,有些靈魂因此比其他靈魂更能開發自己的潛能。藉由經歷各種有形身體和不同場景,我們得以擴展自己真正的本質。我們終究都能完全醒悟,通達源頭之路。」摘自《靈魂的旅程》P.221
案例十八:「與上帝合一,再度與上帝結合並達到完美,到時候就不必再回來了。如果在人世時,人們可以堅持自己設定的目標與方式,不忘來此的初衷,並和內在的自我保持聯繫,堅持走在正軌,就不需要那麼多世。但有太多人陷入世俗的模式,變得自我和虛榮,也因此與自己的靈魂和更深的真理失去連結,忘記存在的原因。」摘自《生死之間》P.142
案例十九:「我已經準備好了。在這之前,我花了很長的時間研修地球。我們可以拒絕投胎,一直待在靈界。但是沒經過投胎、沒有直接的體驗,成長會停滯。如果沒有肉體的生活經驗,我也無法獲得滿足。」摘自《靈魂的旅程》P.252
案例二十:「我感覺到…我在一個媽媽的身體裡。呵呵…我在一個嬰兒裡面 — — 我是嬰兒。」摘自《靈魂的旅程》P.323
結語
看完後可以深呼吸,或多看幾次。
我把漫長的旅程濃縮成一篇文章呈現,資訊量會有點多,慢慢消化是適當的做法。
各位看完後,心中想必有很大的震撼跟感動。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經驗過一樣的過程,帶著相似的崇高意圖轉世,所以我們現在就在這裡。
我們來物質地球,是為了提升靈性、也是同時提升身為地球人的自己。
在這所艱難的學校中,有很多不符合靈性的思想信念與迷思文化,限制了人類的覺醒,阻礙了個人的發展。
不過,這也是我們給自己的挑戰 — — 突破重重限制與謎團,最終記得自己來此的目的,將靈性帶來這個世上,這是一趟美妙的體驗。
若是你的親朋好友、親戚長輩,陷入在自己的課題中無法突破、對生命抱持迷惑與悲觀、對死亡抱持恐懼與誤解,請分享給他們看。
我由衷的希望,清晰、覺知、喜悅重新降臨在地球上,不再有那麼多的壓抑、痛苦與困惑。
願各位勇敢的靈魂都能活出真實的自己。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