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顯化。
人相信或認同某事物/關係,即是將能量從精神轉化成物質的過程。
人若不斷認同某事物,就能持續維持該物質的存在,但也需持續消耗能量。
如,不斷想要擁有某物,直到顯化出某物,又持續相信自己擁有某物,以及負責守護或經營自己的擁有物。
物質是否被顯化、關係是否產生,決定權在更高的自我,也就是內在深處的良知。
物質/關係被顯化出來後,會長時間存在,因此創造者需謹慎創造,承擔道德責任。
若是隨意顯化或不負責,最終會壓垮或反噬自己,這也是因果業力的概念。
一個顯化的意圖須符合和諧的原則,若是違反和諧,顯化會有困難。
若是不和諧的意圖,但是小我仍然堅持,那麼顯化或許會被核准,但需要完全承擔不和諧的後果,讓小我從中學習。
一個人正在經歷的人生課題與身處的業力,即是在學習平衡過往的創造。
二、回收。
然而,回收能量有什麼好處?
對比一個極端狀態。
一個不斷在顯化物質的人,可以說是物質主義的人。
他汲汲營營的將自己的能量輸出,無論是體力還是腦力,都用來顯化出過剩的物質來填滿欲望、匱乏或不安感。
縱然物質生活或人際關係看似繁華豐富,人看起來卻勞累疲倦、焦慮緊張、體態生硬、情緒起伏大或時常煩惱如何維持物質狀態。
另一端,不顯化的人,可以說是精神主義的人。
將能量維持在自己身上,雖然看似物質樸素,人際關係單純,但是氣場旺盛,身體健康、思慮敏捷、心平氣和。
若是意識到過往的創造帶來太多的負擔,就要開始學會回收。
回收自己對該事物或關係的信念、注意力、認同感、執著等等,這就是所謂的放下。
將不需要、過度消耗、無法承擔的物質或關係,理智的放下、持續的放下,即可回收能量。
屆時會回到平靜、覺知、有力量的、未顯化的意識狀態。
因此,適度的收放能量,維持生活需要的平衡即可。
爾後,當能意識到物質或關係居然可以隨意念操控,那就知道它們不是「真的」了。
以上也說明,靈性精神與慾望物質是同一個東西,並不用取捨或選擇,只求平衡,覺知的創造。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