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各位讀者票選或感覺以下三種形式的表達方式:
第一種是第三人稱,以「他」或「一個人」為代稱。
再來是第二人稱,以「你」為主要的溝通謂稱。
最後是第一人稱,以「我」為主要的表達主體。
在我學習傳達訊息時,我發現這三種模式會對讀者產生不同的作用,那麼我們就來直接感覺看看。
//
A、第三人稱:
「一個人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他會慢慢發現,『外在處境 — 內在情感』之間的關聯性,並逐漸因這種關聯性而深刻體悟到:原來外在真的就是內在的顯像。
他先從內在決定自己要看到什麼,然後心靈依照對應的意向時時刻刻投射於外在,心智再由外在形成的象徵中,辨識與過濾出對應的訊息,最後形成了他自己的世界觀或價值觀,或『意識形態』。
根本上來說,無論什麼觀念或認知,都只以主觀的形式呈現於當事人的腦袋裡,而與客觀真實世界幾乎沒有任何關聯,這就是所謂『一個人的信念決定他的實相』的基本運作原理。」
好了,這就是以「他」或「一個人」為主體的表達方式,我們再來看看第二人稱。
//
B、第二人稱:
「你至少有三種以上的觀察器官,包括肉眼、慧眼與法眼。
『肉眼』看到的,是具象的表徵,但這個表徵先被你的信念系統解讀與過濾,最後形成你對外在的直觀印象或主觀認知。
『慧眼』是內在之眼,它從各種主觀認知中發現關聯性,最後指向信念系統;也就是你所主觀認知到的一切事物,最後都可以歸納於你相信的某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種子,而你的經歷不過是這顆種子成長後所形成的各種枝葉。
『法眼』則是光明與真知之眼,它不受信念系統的影響,它是創造並觀察信念的主體,它觀察這一切的因果,並進行各種實驗,然後讓慧眼與肉眼形成的經驗服務你自己。
你以為的不是你以為的,你以為這個世界就是如此、你的人生就是這樣、你的想法就是如何、但其實全都不是。
這三個眼睛你都看見了嗎?」
好了,這是第二人稱的表達方式,我們再來看看第一人稱。
//
C、第一人稱:
「我所到之處,黑暗必將知難而退,因我的真知灼見超越了幻覺,使一切的假我無所遁形於光明之中。
自我是如此的虛無,以致於我忽視那些障眼法,直視隱匿於偽裝背後的本尊。
我看你們也是如此,無論表象以何種形式呈現,我都能『知道』你與我都是造物主的延伸。
我們顯化了不同的自我,並享受或體驗不同的自我感,或許也希望外在對象能接受自我的暗示,以自我創造的形象來認識自我。
有些人完全接受了這些暗示,有些人可以輕易看穿這些暗示,如此而已。
有些造物主創造自我之後,被自我深深迷惑,沈迷自我,幾乎忘了自己造物主的身份,而我溝通的意圖,就是提醒你們真正是誰。」
好了,這就是第一人稱的表達方式。
這三種溝通方式,各位讀者感覺如何呢?
小小寫作技巧,分享給各位,見笑了。
可以留言你喜歡(A第三人稱)、(B第二人稱)、(C第一人稱)或複選,讓我知道讀者群偏好哪類,我以後多用這類來傳達訊息或交流。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