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金錢」與「財富」這兩件事還太多人沒有弄清楚,所以有必要一再解釋,讓困惑的心智徹底解除內在的矛盾。
誰要是還認為「金錢」跟「財富」是同樣的東西,那麼他還停留在表面的幻覺或障眼法中。
那麼他也很有可能在思維或行為上是衝突的,而且對於我一直以來所說的內容可能還沒抓到重點。
如果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匱乏感或窮苦的問題,請務必要考察我所說的內容,跟我一起進行深度思考。
想要真正體悟到豐盛的實相,他必須在信念層次中完全排除金融程式碼,為此,他必須要學習金融程式碼到底是什麼,他必須知道匱乏的根源。
金融程式碼很複雜且深奧,這是為什麼金融可以統治全球。
創造金融程式碼的人的智慧在地球八成人口之上;要是一個人能夠明白且弄懂,他的智商會提高到全球八成人口之上。
並且這個程式碼有自己的自我保護機制,容易使得人們因為不好理解而放棄理解,最後乾脆默認或忽視,導致了他的心智安裝了金融程式碼之後,進入了匱乏與窮苦的輪迴,卻不知道為什麼。
所以我鼓勵讀者開啟「深度思考模式」,跟我一起逆向思考,增長智慧,看看高深莫測的智慧是怎麼統治全世界,怎麼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並從中學習,有這個禮物,是幸福的。
//
金融程式碼:
{
叫做「金錢/現金」的東西,真名是「法定貨幣」;
而「法定貨幣」的本質是向「銀行信用貸款」的兌換物;
而「銀行信用貸款」的附帶實名制契約是「利息債務與債權關係」;
而「銀行」發行「信用貸款」也就是「法定貨幣」是沒有抵押物的。
}{
延伸以上的核心程式碼,會得到以下的思維與應用模式:
也就是一個人手上叫做「金錢」的「法定貨幣」的「信用債務貸款」,完全是銀行可以隨意無限製造的「虛擬貨幣」。
(讀者想必已經看見「金錢」有三重以上的「名詞包裝」了,不是嗎?)
而若一個人取得並使用這個虛擬貨幣的話,會連帶同意或默認「利息債務與債權關係」這個前提,即使他不是貸款人,也會承擔這樣的債權責任,這就是風險轉嫁的過程。
即使一個人不是透過跟銀行貸款取得法定貨幣,他也間接承接了最終債主是銀行的債權關係。
需要瞭解:每一個人手上的每一塊法定貨幣,背後都有默認的債權關係,而債權關係以定期償還本金利息的方式維持契約。
如果一個人不償還,不消費,不流動資金,不透過任何方式把自己手上的法定貨幣流回市場與金融控制圈,他就會用其他方式流失金錢,因為程式碼的指令掌握在銀行手上,這是強制性的。
所以「債權關係」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債務人沒有履行還債的默認義務,債主有權要把錢拿回來,債務人是會被強制執行的。
要是這個人沒能力繳納或還債,他要去想方設法賺錢或取得金錢,他就會開始覺得精神分裂、不受控、苦惱、焦慮、壓力、恐慌、好似被什麼給控制、變得不像自己、去求人幫助、去討債、去要錢、去找工作,像這樣的精神壓力就會不斷滋生,最後為了舒緩這種精神壓力而採取任何手段,單看這個人的道德意志多少,低道德的人可以不擇手段,相對高度道德的人就會內在衝突。
(請務必要考察我所說的是否如真,因為這是在程式碼的層次運作,不受個人意志管轄。)
此外,法定貨幣的永久發行、控制、回收權,都來自同一個源頭,那就叫「銀行」。
銀行甚至不受法律監管,也可以凌駕政府的監督,不屬於任何國家,卻是真正的統治世界的主要單位。
(曾經想要抵制這個力量的美國總統被刺殺了,後面又死了幾個總統,接下來全都屈服了;曾經想要抵制這個力量的國度要馬被戰爭、要馬被文化或資本入侵,最後都被同化了。)
}
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的想法是「想要更多錢」其實他運行這個念頭的結果是「想要更多債務」,那麼怎麼可能不匱乏跟矛盾呢?
以上,任何一個人請深度思考跟感覺跟求證我所說的內容吧。
我開頭已經說了,這是凌駕於全球六十億的金融使用人口(約有二十億貧窮人口沒有開戶資金所以銀行不受理開戶)的智慧跟技術,是在第四維度信念層次所運行的程式,一個物質化的三維人是無法看透這種力量了。
唯有開始覺察因果關係或深受窮苦輪迴並覺醒的人,才可以慢慢發現這種東西。
並且必須要突破到第五維度,才可能以俯視的角度看到整個第四維度的債權體系格局是如何設計矩陣、剷除異己、賄絡政權,最後統治了第三維度的人類。
//
一個完全外行的人大概率會使用「金錢」來談論金錢。
一個業餘的金融玩家大概率會使用「法定貨幣」來談論金錢。
一個專業的金融人士大概率會使用「債務貸款」來思考金錢。
一個看破金融的修者大概率會使用「虛擬貨幣」來運用金錢。
一個人用什麼名詞來談論或思考金錢,大約可以知道他對金融了解到什麼深度,因為名詞決定了內容,內容決定了思維模式。
//
對於整個金融制度或金融世界,一個更精確的總稱叫做「金權體制」或「債權體制」、「債務體系」。
這是因為整個金融世界都是基於債務與權力的信念架構形成的集體制度。
其中,暴力、勒索、欺騙、背叛、利誘、討好等手段是不明說的潛規則,對這些沒有抵抗力或偵查力的人只能不斷吃虧。
希望以上的說明對任何深受窮苦或缺錢困擾的讀者有具體明確的解釋與認知。
//
一個知道金融是什麼的人,他會非常熟練風險轉嫁的藝術,在各種套路與利誘中使得合作方願意承擔大部分的風險,而金融專家就可以買空賣空套利;只要成本趨近於零,利潤比等於無限大。
風險與債權關係就這樣一層層的轉嫁,沒有人知道自己在第幾層;但是只要一個人的情報不是直接來源於銀行或既得利益結構裙帶關係,他最好假設自己是最無知的那一層。
相對於近視短利且貪婪又恐懼的那些人,他們急於拿到白花花的燙手山芋,滿足自己的慾望或虛榮,還以自己出運了,殊不知大禍要臨頭,等到他們短暫的美夢結束了,剩下的就是沒有盡頭的被討債噩夢。
像這樣的現象,真的需要繼續延續在我們的未來嗎?
//
上述就是金融程式碼的核心源碼與信念系統體,這個基本邏輯與延伸物構成了整個金權體制的基礎。
誰要是搞不懂其中的關聯性與設定,他會完全不知道手上的紙鈔或硬幣是什麼東西。
他只是使用,或只知道需要這個東西才能在世界上交易以換取所需,只知道大家都想要更多這個東西,卻不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而且面臨缺乏金錢、或失去穩定金錢來源的人,大多都會非常焦慮或痛苦,為了獲利而有各種缺乏道德的行徑或想法,好似被什麼看不見的東西給強制控制,在他的精神中侵蝕他的個人意志,這種現象簡直莫名其妙,充斥著現代社會。
如果沒有如此大局觀,在金融世界裡迷路是可想而知的。
//
另外,我再來談談「財富」。
財富程式碼:
{
所是=所有;
給予=獲得;
所是=獲得。
}
寫完了。
請各位自己參悟吧。
//
在工程界,有一個智慧:
寫程式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簡單到看不出任何錯誤。
另一種是複雜到無法明顯的看到任何錯誤。
//
希望本文徹底釐清了「金錢」與「財富」的差異。
這兩個程式碼都可以自由運用,但它們明顯是不相容的,一種是債權結構體,一種是自性圓滿;若一個人同時使用這兩種核心程式碼不可能不身心靈矛盾的,切換來去的下場就是哪一條都走不遠。
最終還是得選其一而拋棄另一,貫徹始終,才不會矛盾。
(此文所提的金融不等於商業或會計,一個基於黃金或有實質資源抵押兌換的貨幣系統是健康的;因此根本上來說金融可以是健康的,只是因為人性與權力的腐敗演化過程,在當今地球的金融結構一切都扭曲了,還要不斷維護跟修正,避免全部崩掉,走到此地,實在值得深思。)
小小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祝各位身心靈工作者信念工程愉快。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