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是一種非物質形態的振動模式,最純粹的心靈屬性就是無條件的愛,然後是各種個人化的模式。
除了無條件的愛,沒有一種心靈的振動是同樣的,這意味著每個心靈都是獨一無二。
數學上可以用質數來比喻,質數是所謂只能被一跟自身整除的數。
也就是說,除了無條件的愛跟你自己,你跟其他所有心靈都不同。
無條件的愛是通用頻道,原初型態,要使用心靈感應,需要先連結到無條件的愛。
//
心靈既然是一種輕盈或非物質化振動,比較能理解的,就是聲音跟風這類的概念,再來就是磁力的概念,最後是光的概念。
也就是說,心靈感應用「觸覺」或「聽覺」或「思覺」去感知,會比單純使用視覺要更直接,嗅覺也是很好的覺察器官,但有其限制。
最好是綜合性應用,因為振動是涵蓋時空的,而感官則是將時空中的訊息分成不同的接收類別再傳遞給大腦,意思是說,如果不是用所有的感官同時覺察的話,就好像盲人摸象,每個部位都不能代表整體。
//
就人類普遍的經驗,好比進入陰森的房子時會感到寒冷,在憤怒的某人身旁會感到觸覺性的害怕,在缺德的人身旁會下意識覺得不能相信這個人,聞到難聞的烤焦味或各種氣味會想要避開;
聽到蟲鳴鳥叫,或鄰居的爭吵,就會知道環境目前有哪些心靈在活動;
有時候事後回顧跟某些人的交流過程,會發現更多這個人表面上沒有顯現的動機,好比刻意接近某人,為了追求或貪圖什麼,或其中有業力在運作,比較難用肉眼觀察到,但心靈其實都會知道,心靈發出什麼意圖,清楚得很。
這些都是比較能具體感應到的、小範圍的類型。
太陽、月亮、行星之間的訊息傳遞也可以被心靈感受到,但這就是更高頻率的磁場或重力場的感知類型,一般地球人可能還沒有能夠理解這類訊息。
全球的心靈透過大氣的變換,也可以被地球的另一端給接收到,集體的情緒或煩惱會發散到大氣中,所以可以被讀取到。
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就是透過心靈感應,去接受來自天體、地球集體、地球本身、周遭環境的綜合訊息而能夠對於整體現況有更多了解。
靈界也有靈界的頻道,靈界基本上是開放的,可以自由進出。
靈性也有靈性的頻道,那是更高階的訊息,可以自由下載或觀察靈性世界的永恆神聖存在狀態。
//
心靈不依賴肉身的一切,心靈是可以獨立運作的、完整的、獨特的振動模式,它的覺察超越感官,更敏銳,溝通效率更高。
//
反過來說,要降低心靈感應的能力與對心靈的覺察,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的刺激感官與肉體慾望,以至於大腦沒有任何空間去注意心靈與非物質的振動訊息。
車水馬龍、施工噪音、情緒污染、遠離自然、重口味、消費廣告、社交焦慮、經濟困境、電視新聞,這些東西日日轟炸都市人的多重感官,使他們對於心靈的覺察維持在非常低的狀態。
//
心靈感應是靈魂的本能與母語,沒有一個心靈可能不知道或忘記自己的這種功能,但是身體可以完全沒有覺察,徹底活在自己的物質世界中。
由於地球人類社會目前的物質世界高度物質化以及幾乎不重視心靈層次的文明,所以大多地球人對心靈感應是沒有覺察與陌生的。
由於心靈才是真實可以與愛相連,並且與萬物感應,知道真實世界狀況的主體,不與心靈相通的人,相對的會有匱乏與困惑、恐懼與無知的種種狀況。
既然不知道世界真實總體狀況,心智就會以現有的訊息進行腦內補完,也就是發揮想像力去建構一個假想的世界,好讓自己沒那麼未知。
然而既然有這種狀況,掌握媒體或人類接收訊息管道的統治階級,完全可以利用這種現象,在非心靈感應者的腦海中建立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觀。
為了持續維持恐懼,媒體所投放的世界通常不會是和諧美好的,而是要刺激生存本能,好引導整個社會不斷進行生存準備的模式,就古代來說,叫做覓食與儲存食物,現代來說,就是消費、囤積。
暴利就在這裡產生了,商業有了無盡的生存恐懼與消費欲來支撐,經濟又反過來支配了個人的社會地位與生存潛能,還能對於更高品質的人事物有選擇權,於是整體人類被導向了這種狀況。
但是也導致了巨大的失衡,隱性的恐怖氛圍與自我膨脹的慾望成了這個集體物質心靈的基調,自我在這種環境中成形,不可能不扭曲。
人類不是給他們的後代一種平安與激勵、啟蒙與愛的環境,而是岌岌可危,衝突不斷的世界架構。
//
了解更深層的大局,才可以知道該怎麼做。
努力從外在的世界與身體的刺激中回到內在,嘗試超越大腦的判斷而進入純粹的覺察,與無條件的愛校準,與自己校準,知道宇宙真相與無條件的愛,並接受療癒,使身體感到平安後,再依照能力去服務他人,也接受服務。
每個人都這樣做的話,是修正這個世界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