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潛意識的魁儡、還是能成為命運的主人?|腦男

腦男Leo
Jun 14, 2023

--

我開始質疑自己大概是19歲的時候。

我質疑的是這個:「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在腦海想的,跟實際上我做出來的不一樣。」

好比說,我想要很有自信的進行一個跟異性的溝通,實際上,我吱吱嗚嗚,完全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

又好比,身為設計系的學生,想要做出一個驚人的作品,結果造出來是個蠢東西,自己都看不下去。

我怎麼了?這跟我想的不一樣啊?

想法跟現實有巨大落差、而且落差還不小,這絕對是個大問題,我必須承認這點。

我想要有好的表現、好的成績、好的能力,結果全都不如預期。

我的朋友不是我真心想要相處的、我的生活環境也不是我喜歡的、我的自我形象也是蠢到不行。

那時,我還跟母親常常爭吵,似乎在宣洩她把我生養成這樣,而我不想接受這樣的我。

這些困惑與憤怒在我的心理越來越大,直到我覺得,我不想再這樣下去,責怪他人或只是困惑,徒勞無功。

我開始變得憂鬱或自閉,我想知道自己怎麼了,我是故障還是壞掉還是怎樣?

有一天,我在學校的圖書館架上看到一本書,叫做《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

回想起來,這本書就像特寫放大在我的視覺畫面中,原來,高我在那時候就開始跟我互動了。

看完書我才知道,有個叫做「潛意識」的概念,而我的潛意識內容才是我的真相。

我自以為的我,只不過是個粗糙而試圖自我感覺良好的幻覺罷了。

知道這件事,回頭看看我的人生,才更明白什麼叫做環境塑造一個人。

我出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階級、跟什麼樣的人一起長大,我真的就是什麼樣的人,我不想都不行。

那我要怎麼改變呢?

我要怎麼改寫我自己?

還有一個影響我很深的觀念,算是我自己領悟的,那就是,如果真的要改變階級,大量閱讀是很有效的方法。

在眾多講述貧富或階級差距的電影作品中,我發現一個觀點,那就是窮人幾乎不愛看書,無論他們認識多少人、吸收多少媒體資訊,看過多少部電影,都不會使他們在經濟或社會地位上有所明顯的改變,因為他們的核心思想超越不了他們的統治階級。

而大量閱讀,透過刻苦的思考而誕生偉大深奧的思想,則是那些白手起家的企業主、貴族、政治領袖或較高階級的家族代表人物普遍的共通點。

具備知識、精神與靈性的涵養底蘊,似乎才能撼動命運的根基。

我大概在20歲出頭有了這個內在領悟,於是讀書成了改造自我的最大動力,因為我要靠更優質的思想與精神來取代我從小到大貧脊的潛意識垃圾。

這工程我大概努力了五六年,前期嗑書、培養腦袋肌肉跟清理奇怪的東西、努力面對課題,簡直是苦不堪言⋯後來就有了現在的我。

所以我可以說,至少在我的實相中、我的實驗中、我的經驗中,大量閱讀是有效的。

因為實體書乘載的是一個人的思想精華,甚至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階資料。

人與人溝通,很容易產生雜訊誤會或被日常的對話稀釋,這些是還沒有整理過的資料,而書籍通常是一個人深刻整理後的精華。

電影大多也都是呈現包裝或整理後的精華,雖然也很偉大,但是人心成長過程並不總是全部收錄其中,短短的電影啟發的作用,或許非常深入,卻不如書籍細緻廣大。

好比許多原著改編的電影,若兩者都有看過的人,多少會覺得書籍能提供更多的想像力與細節,而電影因為時間與造價的關係,通常刪去了不少,而那些被刪掉的許多細節,或許才是作者之所以有如此靈感的精髓。

而且要考量的是,看電影或追劇仍是屬於被動吸收資訊(影評分析活動就是另一回事了),閱讀則是可以促進思考,甚至可以說,不產生思考過程,是無法理解高階資料的,但是電影卻是可以不思考就觀看吸收的。

我之所以成為作家,是因為我發現文字思想可以超越非常多其他的表達方式,雖然音樂也是我非常喜歡的表達與啟蒙方式,雙管齊下當然是最理想。

可是要改造潛意識的線路,文字思想還是最純粹且有效的工具,而且成本低廉、非常輕便、價值無窮。

我被文字思想啟蒙的次數太多,比聽聞他人講道說法要更多,因為帶有聲音的言語還包含人的基因訊息與情緒狀態,而純粹的文字思想可以去蕪存菁。

(就通靈資料來說,書籍才會收錄全部內容,網路上或影片都是再製後的節錄或轉譯,多少會有傳遞誤差,時間或心力夠的話最好還是去找書看、成果都是自己的。有時候讀到一本對的書可以少走十年彎路⋯因為別人幫你走過了。)

不過,好像有些人的設定不是看書的類型,他們或許也有獨特的天賦或途徑或機緣可以改變命運,只不過我剛好有幸是這個類型且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再說,文字思想如此大量,要辨識出其中的意識層級,也需要透過大量閱讀產生的交叉比對,培養出屬於自己的識讀能力了。

我要表達的大概就是這樣了,這是我之所以勉勵自己大量閱讀,大量寫作的初衷,也真的達到了我的目標:

改變階級、改變自我、改變命運。

感謝閱讀。

--

--

腦男Leo
腦男Leo

Written by 腦男Leo

祂用心智神乎其技,非人信念可思其議;我等謙卑領受奇蹟,樂將恩典共福齊利。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