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消費後,財富能量有微妙的不平衡,以至於開始思考如何賺錢補回能量的感覺現象

腦男Leo
Jan 14, 2025

--

人類萌新如何覺察資本社會對於成本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的小技巧。

「覺得消費後,財富能量有微妙的不平衡,以至於開始思考如何賺錢補回能量的感覺現象」,就是本文要詳細說明的要點。

或延伸的概括:「生活過程中,因為有許多的日常開銷、人際往來的活動,從而產生的頻繁消費行為,在這些不得不進行的交易中,如何更加留意自己的財富能量守衡。」

尤其對於:沒有足夠資本可以在金融市場中穩定長期增值,而有足夠的被動收入的勞動群體,因為這些人會最容易面臨這類煩惱或潛在焦慮。

這個議題的觀察與探討,是由於我幾乎在山上隱居兩年多,極少進入人類社會,除了平均一個月去一到兩次菜市場採購食物,以及交納房租之外,我幾乎沒有任何其他開銷。

因此我有過財富能量恆定,或流動極為緩慢且明確的感覺過,我的意思是說,我的財富能量在這段期間,就如同一個靜謐之處的湖水,水平面幾乎沒有波動那種感覺。

後來因為主線劇情開始跑都市的時候,更加留意到的,關於日常開銷與消費文化,對於消費者的財富能量的微妙拿取,或華麗包裝而能量空泛的食品或商品,從而導致消費後感覺虧了,或能量不平衡的感覺。

一些比較具體的例子:

一、在台北的百貨公司地下美食街購買一些精緻甜點後,吃完覺得能量非常空虛,我花了八十元買一個麵包,但我得到的飽足感跟能量只有大概二十元,所以我六十元的能量憑空蒸發了的感覺。

二、跟朋友出門到城市跑幾個點買東西,每個點都要找停車位跟繳費,一天下來光停車費就近百元,這些消耗雖然不多,但累積起來也滿可觀的。

三、曾經在台北某高級餐廳用餐的時候,服務生上水時問:「要氣泡水還是一般的水?」我說要「一般的」,之後服務生拿了某國外品牌的瓶裝水來上水,我就說:「如果這種水要收費,需要告知一下喔。」服務生才說:「喔這個水每杯我們是收80元。」我說:「那我要免費的水就好。」服務生這時候就把這水拿走了,換免費的水。但我覺得不舒服,就離場了。

這種要收費的東西沒先講,不問的話等到用完餐,帳單上才有寫要收費,這種陷阱也很多。客人來高級餐廳消費用餐是要補能量,享受美好,結果整個商業模式都在默默的吸取消費者的能量。

這種餐廳就像一個華麗的陷阱一樣,很討厭的。

還有大大小小的案例,但要講也是講不完。

我要說的是,這類現象應該是滿常遇到的,可是,每個人只能為自己把關吧。

如果說,沒有留意這類事情,或思考如何更加有效率地在日常消費活動中,以更精準的方式滿足真切的需求,那就會因為這類能量流失的累積,形成隱性的匱乏與焦慮。

當然,這類事件要特別說出來,可能會有人是這方面的高手或習以為常,就覺得,這世界就是這樣,有什麼好說的?

但是可能有些人真的沒有這種意識,他們開銷沒有想太多,所以默默的流失能量後,覺得可能該去個找個工作來賺錢了。

但是,這種因為「要平衡財富能量而想要去找工作的意圖」,本身就不是基於自己的天賦、熱情、機緣而產生的工作機會或完成夢想的過程,單純就是因為陷阱踩多了,需要補個血。

要不就是不會特別思考或覺察這類現象的人,腦袋只會想著要賺更多錢,或希望自己可以得到更多錢,好比傳統無產階級的父母可能特別在這方面的信念很深根蒂固,不知道如何能量守恆,因為一直流失金錢,又沒有財富能量方面的思想跟覺察,而要孩子去穩定工作幫家庭平衡開銷,又跳不出這種階級模式,這也是一種惡性循環吧?

那如果開始能覺察到這類陷阱,就可以避開,也就省了需要補血的因果,累積起來,就會差很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在市區活動的時候,我特別有留意汽機車的噪音,幾乎沒有斷過,有也是小小的間隔而已。如果在大馬路附近活動,轉彎的方向燈的閃爍聲也很頻繁。

又,煙味也幾乎沒有斷過,大量的機率可以在都市戶外移動過程中聞到煙味。

因為大腦有個功能是會麻痺或過濾掉對生存或當前目標沒有意義的訊息,所以可能有九成以上的訊息是被過濾掉的垃圾訊息,但其實大腦都接收了,而且儲存在氣場或神經元或細胞中。

也就是說,若一個人身上累積大量的垃圾雜訊,這些訊息又會佔用或麻痹覺察力,那麼這個人很可能不會留意到他的財富能量在消費或活動過程中如何流失的,因為這些流失也很精微。

每次消費都額外耗損1~3%的能量好了,消費一百次就流失了100~300%的能量,這些能量的長久累積,就成了一個人到底是有財富的、還是匱乏的人了。

人若沒有時間定期獨處、反思生活中能量流動的過程,那麼在當前的金融社會中,無處不收費的環境下,他就可能會越來越感覺到能量正在默默地流失。

這些事情說要把持,也是很困難的,倒不是說就乾脆都不出門,或者壓抑開銷,只是要把財富能量花在刀口上,盡可能每一分錢都有效率地轉換成更多的回報,那麼累積下來的能量就可以做更重要、更大的顯化,甚或是佈施給需要的人包括自己,而不被這個體制系統慢慢的撈走,除非這個人有資本參與體制系統的運作而能從中得利來平衡。

這不是容易的事情,這很考驗覺察力,可以學習用心參與每個交易/消費/顯化/轉化的過程,拿捏到多細緻。

比起自然大方、天真順流的財富超導體信念,或許這樣的人也會經歷頻繁的財富能量起伏,有時候感覺充滿能量,有時候覺得快窒息,這也是體驗過程。

所謂的技術就是用最少的能量或資源,達到最高效率的轉換。

技術是蠻力的反義詞,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因為一些機緣或運氣而變得有些錢,或者所以就比較大方、或揮霍、沒有去精算拿捏每個開銷,沒有考量到人際關係與財富能量流動的關聯性,也沒有先去把明確的負債或人情債都結清,那這樣的人,可能不知不覺就沒力氣了。

沒有比較的話也不知道這種差異吧,有些人就可以在操作財富能量有很好的平衡跟效率,很警覺、有實力,相較於比較不擅長的人,可能就力不從心,覺得面對生活,充滿壓抑與匱乏,又希望可以突破這種感覺或命運,也不知道從何改變。

那像後者,就要開始學會思考跟感覺:本文說的關於能量轉換的效率跟平衡這種事情。

我有大約五年的時間在玩「不顯化」的遊戲,因為我在修行初期,主要是嘗試精神化,且生活不穩定要頻繁搬家,如此我累積了很多的能量,反而讓我每次的真實需求都得到高度的滿足。

我把錢花在每天都會高度使用的物品,比如電腦、耳機、床墊、椅子、食物等等,其餘的不常使用的就不顯化。

如果物質都是高品質且耐用的,那也省了許多替換、維修、使用起來不滿意的煩惱等,慢慢的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把自己的實相弄成高品質的、保留很大空間感的狀態。

能用精神或虛擬的方式完成的事情,就盡量不用物質跟具體的方式進行,如此也省了不少勞動行為。

透過思考跟網路溝通深入交流,完成大量的日常活動,就省了跑來跑去或無頭蒼蠅的狀態,也不用特別去煩惱財富能量的平衡——如果只是為了平衡財富能量而去找一份日常工作或產生商業過程,對我來說,這是最麻煩的事情。

反過來,要說如何有效率變得貧窮或匱乏吧,那就是「不要」去在意花費的金額跟得到的能量回報中間的感覺落差,也「不要」去留意自己的慾望跟衝動消費的過程,也「不要」去做功課或思考自己的需求,生活需要什麼的都趕快去滿足,也不用去思考「需求的無常性跟虛假的急迫性」,那這樣就可以快速致「負」了吧。

這類經驗或概念,在一般的生活中,如果不撥時間思考跟覺察,誰有機會去談論而學習到呢?難以教、只能悟,我隨心分享吧,懂得就懂啦~

--

--

腦男Leo
腦男Leo

Written by 腦男Leo

祂用心智神乎其技,非人信念可思其議;我等謙卑領受奇蹟,樂將恩典共福齊利。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