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分享溝通上常見的狀況,也是普遍會遇到卻不知道怎麼解決的問題。
所謂的誤會最根本來說是「對於某個事物的基礎認知不相同」導致後面延伸的溝通接近無效,共識越來越遠。
由於每個人生長環境、教育程度、文化風情、個人偏好都有差異,談論某個概念或感覺時,一旦兩方的認知不相容,就很容易陷入爭議的狀況。
比如,家人之間對責任義務的看法、夫妻之間對口味的看法、情侶之間對性愛的看法、同事之間對工作態度的看法、合夥人之間對事業發展策略的看法、國民之間對政黨的看法、種族之間對信仰的看法、每個人心中對道德正義的看法…。
上述情況處處可見,令人頭痛,好像是永遠無解的難題。
這裡還是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解法。
我很喜歡哲學某個經典的句子:「在討論開始前,要先『定義詞彙』嗎?」
很顯然,認知絕對都是透過主觀經驗而產生的,而詞彙是目前唯一能拿來描述主觀經驗的具體溝通工具。
你的責任跟我的責任不同、你的神跟我的神不同、你的口味跟我的口味不同、你的愛跟我的愛不同。
同樣的詞彙,對每個人意義都不一樣。
但,詞彙又無法完整代表經驗本身,意味著透過詞彙我們永遠沒辦法真正理解對方的真實經驗與抽象感受。
不過…起碼可以做到的是把描述經驗的詞彙好好整理一番,透過詞彙拼湊出符合共識的認知。
有長期看我文章的腦粉都可以發現,我一定會先定義要談的主題詞彙,更進一步的說,我是有意識的在嘗試用靈性的角度去詮釋各種詞彙,努力找到大多數人普遍可以認同的共同經驗,從中化解集體意識的潛在誤會,這樣才能開始續談理想的未來。
比如我談責任的那篇文,就讓不少人恍然大悟,知道該如何看待往後對責任的各種見解。
另外,許多踏上覺醒或身心靈道路的人,也會開始接觸到大量靈性的專有名詞,比如覺醒、真相、顯化、震動、頻率、覺察、心智、高我、意識、宇宙、流動、通靈、精神、安排等等,這對沒有接觸靈性的人來說毫無概念,溝通起來鴻溝可深了。
有個趣事:當我跟我媽溝通上面的詞彙表達我的思想時,她完全無法回應,聽完後只叫我去找份穩定的工作,不要整天閒雲野鶴。
我得承認,這個問題是出在我身上,因為我沒能讓她理解詞彙的意涵。
後來我開始大量閱讀與寫作,嘗試用她熟悉的詞彙先淺白介紹這些抽象概念,她才漸漸能理解或發現這些詞是指什麼,我才能更深入的表達我的內涵。
不知不覺我似乎成了溝通能手,至少發現並知道該如何把彼此腦袋中的詞彙好好的梳理一番,讓溝通變得流暢。
總之以上的經驗,重點是:如果遇到任何誤會或沒有共識的情況,一定要知道絕對是「某個隱藏的基礎認知不同」,那就要當機立斷停下溝通,先去「找到並討論那個不相容的基礎認知再說」。
而具體方式是針對溝通工具「詞彙」去拼湊、討論、描述、定義完整,再進行原本的對話。
但最終…我還是認為人類應該要找到新的方法解決語言的難用性,比如心靈感應之類的,效率跟精準度都高無限倍,語言真的太容易產生誤會啦。
感謝閱讀,祝福!